【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指供应大脑后部区域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干、小脑及部分丘脑等部位缺血。该病常表现为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平衡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
一、概述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大脑供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供应大脑后循环区域。当该系统的血流受限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VBI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二、常见病因
病因类型 | 具体原因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血流 |
颈椎病变 | 颈椎骨质增生或退行性变压迫血管 |
血管痉挛 | 情绪波动、寒冷刺激等引起血管收缩 |
心源性栓塞 | 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导致血栓脱落 |
血液黏稠度增高 | 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影响血流速度 |
三、典型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眩晕 | 头晕、天旋地转感,常伴恶心呕吐 |
视觉障碍 | 一过性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复视 |
平衡障碍 | 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
肢体无力 | 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 |
言语障碍 | 发音不清、语言理解困难 |
意识改变 | 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 |
四、诊断方法
诊断手段 | 说明 |
神经系统检查 | 评估神经功能状态,如肌力、反射等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MRI或CTA可显示脑组织缺血或血管狭窄 |
超声检查 | 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评估血流情况 |
血液检查 | 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危险因素 |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方式 | 说明 |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降压药等 |
生活方式调整 |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 |
控制基础疾病 |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需长期管理 |
手术治疗 | 严重狭窄者可考虑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 |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大多数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可显著改善症状,但若反复发作或未控制危险因素,可能发展为脑梗死。因此,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总结: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动脉硬化、颈椎病变等因素引起。其症状多样,易被误诊,需结合影像学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治疗以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血流为主,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与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