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什么病】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简称HL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巨噬细胞和T细胞异常激活,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该病可发生于儿童或成人,分为原发性(遗传性)和继发性(由感染、肿瘤或其他免疫疾病引发)两种类型。
一、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嗜血细胞综合症(HLH) |
英文名称 |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
疾病性质 | 免疫相关性疾病,属血液系统疾病 |
主要症状 | 发热、肝脾肿大、贫血、出血倾向、神经系统症状等 |
病因分类 | 原发性(遗传性)、继发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等) |
治疗方式 | 化疗、免疫抑制、支持治疗、靶向治疗等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原发性HLH: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基因突变有关,如PRF1、UNC13D、STX11、STXBP2等基因缺陷。
2. 继发性HLH:常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之后。
其核心机制是免疫系统失控,导致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从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全身症状 | 持续高热、乏力、体重下降 |
淋巴结与肝脾 | 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 |
血液系统 | 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
神经系统 | 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 |
出血倾向 | 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
四、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HLH-2004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诊断标准 | 说明 |
发热 | 持续发热 ≥7天 |
肝脾肿大 | 肝脏或脾脏肿大 |
血细胞减少 | 两系或三系减少(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
血清铁蛋白升高 | >500 μg/L |
溶血 | 间接胆红素升高、LDH升高 |
网织红细胞升高 | >10% |
血清可溶性CD25(sIL-2R)升高 | >2400 U/mL |
组织病理学 | 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现象 |
若符合上述至少5项,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HLH诊断。
五、治疗原则
治疗类型 | 说明 |
早期诊断与治疗 | 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
化疗 | 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等 |
免疫抑制 | 如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等 |
支持治疗 | 输血、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
靶向治疗 |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如针对CD20的利妥昔单抗) |
干细胞移植 | 对于原发性HLH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手段 |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 预后差异大:原发性HLH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继发性HLH若能控制原发病,预后相对较好。
- 需长期随访:即使病情缓解,也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铁蛋白等指标。
- 避免误诊:HLH症状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相似,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综合判断。
总结
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免疫性疾病,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尽管该病较为罕见,但一旦出现持续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系统检查,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