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夏秋季,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困难以及口腔内出现疱疹或溃疡。虽然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但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引发并发症,如高热惊厥、脱水等。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组和埃可病毒,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患者在发病初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容易暴发。
二、典型症状
1. 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2. 咽痛:患儿常因咽部疼痛而拒食、流涎。
3. 口腔疱疹:咽部、软腭、扁桃体等处出现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 全身症状:部分患儿伴有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结合咽拭子或粪便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诊。此外,血常规检查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观察是否有白细胞升高或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四、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旨在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1. 退热与止痛
- 对于发热和咽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退热和镇痛。
- 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发瑞氏综合征。
2. 保持水分摄入
- 患儿因咽痛可能拒绝进食,需鼓励少量多次饮水,防止脱水。
- 若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干、皮肤弹性差),应及时就医。
3. 口腔护理
-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 避免食用过烫、辛辣或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疼痛。
4. 休息与隔离
- 患儿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 在疾病高峰期应适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五、家庭护理建议
-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 若孩子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拒食严重,应及时送医。
六、预防措施
- 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
- 避免与患病者密切接触。
- 加强儿童营养,增强免疫力。
-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七、预后情况
绝大多数患者在7~10天内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但若出现高热不退、抽搐、意识模糊等情况,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结语
疱疹性咽峡炎虽属自限性疾病,但家长仍需重视其可能带来的不适与并发症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细致的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如有任何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