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是柯萨奇病毒A组。该病多发于夏秋季,常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虽然症状与普通感冒或咽喉炎相似,但其病原体和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其次还有埃可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以及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容易发生爆发流行。
二、感染途径
1.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2. 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与患者的分泌物(如唾液、鼻涕)直接接触而传播。
3. 食物或水传播:如果食物或水源被病毒污染,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4. 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门把手等)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在儿童群体中,尤其是3-10岁的幼儿。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且在集体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病原体,因此更容易发病。成人虽然也有可能感染,但通常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四、典型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发病后会出现以下症状:
- 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持续2-3天。
- 咽痛:孩子常因喉咙疼痛而拒绝进食或饮水。
- 咽部疱疹:口腔后部、软腭、扁桃体等部位出现小疱疹,随后破溃形成溃疡。
- 食欲下降:由于咽痛,患儿进食困难,可能导致脱水。
- 全身不适:部分孩子伴有乏力、烦躁、呕吐等症状。
五、诊断与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即可初步判断,必要时可通过咽拭子病毒检测来明确病原体。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 退热止痛: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发热和咽痛。
- 保持水分: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脱水。
- 饮食调理:给予温凉、易吞咽的食物,如粥、汤等。
- 隔离休息:患病期间应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六、预防措施
1.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要彻底洗手。
2. 避免接触病人:尽量减少与患病儿童的密切接触。
3.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
4.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身体。
5. 接种疫苗:目前虽无针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特异性疫苗,但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病毒感染的风险。
七、何时就医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高烧不退或反复发作
-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
- 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 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总结: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多见于儿童,但家长不必过于恐慌。了解其病因、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有助于及时应对和预防。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应尽早采取措施,确保孩子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