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下坏疽】一、
小儿皮下坏疽是一种较为少见但严重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中。该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其特点是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化脓,严重时可发展为坏死,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
本病通常起病急骤,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认为普通皮肤炎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小儿皮下坏疽 |
定义 | 一种发生在婴幼儿的皮下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常伴有坏死 |
常见病因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 |
典型症状 | 局部红肿、疼痛、压痛、皮肤变硬、化脓、发热等 |
临床表现 | 初期为红斑或肿块,后期形成脓肿或坏死灶 |
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细菌培养) |
治疗原则 | 抗生素治疗 + 局部处理(如切开引流) |
常用药物 |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等(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
并发症 | 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局部组织坏死等 |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损伤、及时处理小伤口 |
三、注意事项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皮肤状况,特别是有外伤或湿疹等情况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红肿、发热、疼痛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总之,小儿皮下坏疽虽属少见病,但病情进展迅速,需高度重视。通过早期识别、合理用药及科学护理,大多数患儿可以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