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补液原则】在烧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补液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补液方案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休克,促进创面愈合。烧伤补液原则主要包括计算补液量、选择补液种类、控制输液速度及监测反应等几个方面。
一、补液量的计算
烧伤后,体液丢失主要表现为细胞外液的减少,因此需要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来计算补液总量。常用的方法为“Parkland公式”:
> 补液总量 = 4 mL × 体重(kg)× 烧伤面积(%)
其中,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后16小时输入剩余的一半。例如:一名体重70 kg的患者,烧伤面积为20%,则总补液量为:
4 × 70 × 20 = 5600 mL
前8小时输入2800 mL,后16小时输入2800 mL。
二、补液种类的选择
补液种类应根据烧伤类型和患者情况灵活调整,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补液种类 | 适用情况 | 特点说明 |
生理盐水 | 初期大量补液 | 水分和电解质补充,但易导致高钠血症 |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液) | 维持电解质平衡 | 更接近血液成分,适合长期补液 |
葡萄糖溶液 | 需要补充能量或纠正低血糖时 | 不宜单独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 |
血浆或全血 | 严重烧伤或合并失血时 | 可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但需注意输注速度 |
三、输液速度与监测
- 初始阶段:按计算量快速输注,确保循环稳定。
- 后续阶段:根据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调整输液速度。
- 监测指标:
- 尿量:成人每小时应≥30 mL,儿童≥1 mL/kg/h
- 心率、血压、意识状态
- 血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钠、钾、氯)
四、注意事项
1. 避免过量输液:可能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
2. 及时评估疗效: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数据调整治疗方案。
3. 个体化处理:老年人、儿童、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特别关注。
总结
烧伤补液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医疗过程,必须依据患者的烧伤程度、体重、生命体征等综合判断。通过科学计算、合理选择补液种类、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密切监测患者反应,才能有效提升烧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