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怎么回事】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也称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在怀孕期间发生的肝脏功能异常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水平升高,是孕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孕妇造成严重危害,但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什么是妊娠期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以胆汁流动受阻为特征的肝脏疾病,通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尤其是孕晚期)。其主要症状是全身性瘙痒,尤其在手掌和脚底更为明显,且瘙痒感常在夜间加重。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
二、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原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具体病因,但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因素 | 说明 |
激素变化 | 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胆汁代谢 |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发病率较高 |
肝脏代谢异常 | 胆汁酸合成或排泄障碍 |
多胎妊娠 | 多胎孕妇更易患病 |
妊娠时间 | 多见于孕28-34周 |
三、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症状
症状 | 描述 |
皮肤瘙痒 | 全身性,尤其是手掌和脚底,夜间加重 |
黄疸 | 少数患者会出现眼睛或皮肤发黄 |
腹部不适 | 可能伴有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
疲劳 | 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 |
四、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诊断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项目 | 内容 |
血液检查 | 胆汁酸水平升高(>10 μmol/L)是主要指标 |
肝功能检查 | 可能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 |
症状评估 | 医生根据瘙痒程度及持续时间进行判断 |
B超检查 | 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
五、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风险
对孕妇的影响 | 对胎儿的影响 |
增加早产风险 | 可能导致胎儿缺氧、胎死宫内 |
增加剖宫产几率 | 可能引发羊水粪染 |
影响产后恢复 | 肝功能恢复较慢 |
六、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治疗
治疗方式 | 作用 |
药物治疗 | 如熊去氧胆酸(UDCA)可降低胆汁酸水平,缓解瘙痒 |
保胎治疗 |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 |
定期监测 | 通过B超和胎心监护评估胎儿情况 |
适时分娩 | 若病情严重,可能提前分娩以保障母婴安全 |
七、妊娠期胆汁淤积症的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方法,但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风险:
- 孕期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 定期产检,关注肝功能和胆汁酸水平
- 注意皮肤瘙痒情况,及时就医
- 有家族史者应提前咨询医生
八、总结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但需重视的孕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瘙痒和胆汁酸升高。虽然多数情况下不影响孕妇健康,但可能对胎儿造成一定风险。早期发现、定期监测和合理治疗是关键。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确保母婴安全。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CP) |
发病时间 | 常见于孕28-34周 |
主要症状 | 瘙痒、黄疸、疲劳 |
诊断依据 | 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 |
风险 | 早产、胎儿缺氧、胎死宫内 |
治疗 | 药物、保胎、适时分娩 |
预防 | 定期产检、健康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