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IC】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通常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或妊娠并发症等疾病引发。其主要特征是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中异常凝固,导致血栓形成,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最终引发出血倾向。DIC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基础疾病的并发症。
一、DIC的定义
DIC是一种由于广泛微血管内凝血激活而导致的凝血系统紊乱状态。它表现为血液既容易凝固又容易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DIC的成因
常见诱因 | 简要说明 |
感染(如败血症) | 细菌毒素激活凝血系统 |
创伤或大手术 | 组织损伤释放促凝物质 |
恶性肿瘤 | 肿瘤细胞释放组织因子 |
妊娠并发症(如胎盘早剥) | 产科因素诱发凝血异常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
药物或毒物 | 如某些化疗药物 |
三、DIC的病理机制
1. 凝血系统激活: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2. 纤维蛋白沉积:大量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血栓。
3.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凝血过程持续进行,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
4. 纤溶系统激活:随着凝血过程的进展,纤溶系统被激活,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
四、DIC的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 说明 |
出血 | 皮肤瘀点、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
血栓形成 | 部分患者出现肢体缺血、器官梗死 |
器官功能障碍 | 如肾衰竭、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 |
休克 | 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心功能不全 |
五、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常用指标包括:
检查项目 | 正常值 | DIC时变化 |
血小板计数 | 150-350×10⁹/L | 明显下降 |
PT(凝血酶原时间) | 11-13秒 | 延长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25-35秒 | 延长 |
FIB(纤维蛋白原) | 2-4 g/L | 下降 |
D-二聚体 | <0.5 mg/L | 显著升高 |
血浆FDP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正常 | 升高 |
六、DIC的治疗原则
1. 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处理创伤、治疗肿瘤等。
2. 支持治疗: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3. 抗凝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肝素,以抑制过度凝血。
4. 止血治疗:在出血明显时给予止血药物或输注凝血因子。
七、预后与预防
DIC的预后取决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感染、避免创伤、合理用药等。
总结
DIC是一种复杂的凝血障碍综合征,常由严重基础疾病引发。其特点是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与出血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发展迅速。及时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