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败血症介绍】小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儿童血液系统,并在其中繁殖、扩散,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该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免疫功能较弱的婴幼儿,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一、小儿败血症的基本概念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 |
发病人群 | 新生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儿童 |
常见病原体 | 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 |
症状表现 | 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靡、食欲差、呼吸急促、黄疸、抽搐等 |
诊断方法 | 血液培养、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影像学检查等 |
治疗原则 | 抗感染、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
二、小儿败血症的病因与诱因
1. 感染源:常见于脐部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脑膜炎等。
2. 免疫功能低下:早产、营养不良、先天免疫缺陷等。
3. 医疗操作相关:如静脉导管、手术、插管等可能引入病原体。
4. 环境因素:医院内交叉感染、卫生条件差等。
三、小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一般症状 | 发热或低体温、精神差、嗜睡、哭声弱 |
呼吸系统 | 呼吸急促、发绀、呼吸困难 |
消化系统 | 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腹胀 |
神经系统 | 抽搐、前囟膨隆、反应迟钝 |
循环系统 | 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或发花 |
四、小儿败血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血培养等。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腹部B超、头颅B超等。
- 鉴别诊断:需与新生儿溶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肺炎等疾病相鉴别。
五、小儿败血症的治疗措施
治疗类别 | 具体内容 |
抗感染治疗 |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常采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性用药 |
支持治疗 | 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供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 |
对症处理 | 退热、镇静、抗惊厥、纠正酸中毒等 |
监测与护理 |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加强护理 |
六、小儿败血症的预防
1. 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早产、减少宫内感染。
2. 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保持脐带清洁、避免不洁操作。
3. 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按时接种疫苗。
4. 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总结
小儿败血症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危险性高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对新生儿和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威胁极大。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同时加强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