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被膜下出血】一、
肝被膜下出血是指血液在肝脏被膜(即肝包膜)与肝实质之间积聚的情况,通常由外伤或疾病引起。该病症可导致急性腹痛、休克等严重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常见的病因包括肝外伤、肝肿瘤破裂、血管异常等。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包括保守治疗、穿刺引流及手术干预。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肝被膜下出血 |
定义 | 血液在肝脏被膜与肝实质之间积聚的病理状态 |
常见病因 | 外伤、肝肿瘤破裂、血管瘤、肝囊肿破裂、凝血功能障碍等 |
临床表现 | 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休克、血压下降等 |
诊断方法 | 超声、CT、MRI、腹腔穿刺、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 |
治疗方式 | 1. 保守治疗:卧床、监测生命体征 2. 穿刺引流:适用于少量出血 3. 手术治疗:大量出血或持续性出血时需手术止血或切除病变组织 |
预后情况 | 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
注意事项 | 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注意出血征兆 |
三、结语
肝被膜下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症,早期识别和处理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结合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