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牙名词解释】“特纳牙”是口腔医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与牙齿发育异常相关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主要影响乳牙或恒牙的釉质发育,导致牙齿表面出现明显的凹陷、斑块或颜色异常,进而影响牙齿的美观和功能。
一、
特纳牙(Turner's tooth) 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牙齿在发育过程中釉质形成障碍,从而引起牙齿表面出现凹陷或斑块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乳牙或恒牙中,尤其是前牙区域较为常见。其成因包括外伤、感染、营养不良等。患者常表现为牙齿颜色异常、形态不规则,严重时可能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特纳牙 |
英文名称 | Turner's tooth |
定义 | 一种由于牙齿发育过程中釉质形成障碍引起的牙齿异常,表现为牙齿表面凹陷或斑块。 |
常见部位 | 前牙区(尤其是上颌前牙)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儿童,可影响乳牙或恒牙 |
病因 | - 乳牙外伤 - 乳牙根尖周感染 - 营养不良 - 全身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 |
临床表现 | - 牙齿表面有凹陷或斑块 - 颜色异常(黄褐色或白垩色) - 牙齿形态不规则 |
诊断方法 | - 临床检查 - X线检查(观察牙根发育情况) |
治疗方式 | - 修复治疗(如贴面、树脂填充) - 美学修复 - 必要时进行牙冠修复 |
预后 | 一般良好,早期干预可改善外观和功能 |
三、注意事项
特纳牙虽然不影响牙齿的功能,但对患者的外观和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乳牙期注意口腔健康,避免外伤或感染,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美学修复以改善牙齿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