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主要用于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血液采样或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该方法因其解剖位置相对稳定、血管较粗且不易滑动而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和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中。
一、操作概述
锁骨下静脉穿刺是通过在锁骨下方的胸大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区域进行穿刺,以进入锁骨下静脉的一种技术。该静脉位于锁骨后方,与颈内静脉相连,是上腔静脉系统的一部分。该操作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降低感染风险。
二、适应症
适应症 | 说明 |
建立静脉通路 | 适用于无法经外周静脉输液的患者 |
血液采样 | 用于获取血气分析、血常规等样本 |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如PICC或CVC,用于长期治疗 |
心脏监测 | 如放置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
三、禁忌症
禁忌症 | 说明 |
凝血功能障碍 | 易导致出血或血肿 |
局部感染 | 避免将细菌带入血管内 |
患者不配合 | 影响操作安全与成功率 |
锁骨骨折或畸形 | 影响穿刺路径及安全性 |
四、操作步骤(简要)
1. 体位准备:患者取平卧位,肩部稍垫高,头偏向对侧。
2. 定位标记:在锁骨中点下方1-2cm处为穿刺点。
3. 消毒铺巾:按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4. 局部麻醉: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 穿刺进针:沿锁骨下缘向内上方进针,角度约30°~45°。
6. 回抽确认:见回血后固定穿刺针,置入导丝并置管。
7. 术后处理:固定导管,覆盖敷料,并记录操作过程。
五、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 | 处理方式 |
气胸 | 立即停止操作,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
血肿 | 局部加压包扎,观察是否继续扩大 |
感染 | 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拔除导管 |
导管移位 | 重新调整或更换导管 |
穿刺失败 | 更换穿刺部位或改用其他方式 |
六、注意事项
- 操作前应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及生命体征;
- 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误伤神经或动脉;
- 穿刺后应定期检查穿刺部位,防止感染或导管脱落;
- 对于儿童或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体位选择和操作力度。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细致的术后管理,锁骨下静脉穿刺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操作熟练度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