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什么是核黄疸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雨田门马

什么是核黄疸】核黄疸,又称为胆红素脑病,是一种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沉积在大脑基底节区域而引发的严重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出生后几天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或有溶血性疾病的婴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一、核黄疸的基本概念

项目 内容
定义 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过高,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细胞损伤的病症。
常见人群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有溶血性疾病者。
主要病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代谢能力不足或排泄障碍。
发病时间 多在出生后2-7天内出现症状。
典型表现 黄疸加重、嗜睡、肌张力异常、抽搐等。

二、核黄疸的成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 溶血性疾病(如ABO或Rh血型不合)

- 红细胞寿命缩短(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 肝脏处理能力不足

- 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 遗传性代谢障碍(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3. 胆红素排泄障碍

- 肝胆系统发育异常

- 某些感染或药物影响胆红素代谢

三、核黄疸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描述
黄疸加重 皮肤和眼白明显发黄,且持续不退。
精神状态改变 嗜睡、易激惹、反应迟钝。
肌张力异常 肌肉松弛或强直,动作不协调。
抽搐或惊厥 可能出现癫痫样发作。
喂养困难 吸吮无力、拒食。

四、诊断方法

方法 说明
血清胆红素检测 判断胆红素水平是否超过安全范围。
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婴儿的反应、肌张力和反射情况。
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MRI可显示脑部损伤情况。

五、治疗方法

方法 说明
光疗 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出。
换血疗法 在胆红素极高时使用,快速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
对症处理 如控制抽搐、改善呼吸等。

六、预防措施

1. 产前筛查:对孕妇进行血型、抗体检测,预防溶血性贫血。

2. 出生后监测:定期测量新生儿胆红素水平。

3. 早期干预:一旦发现黄疸过重,及时采取光疗或其他治疗手段。

4. 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

七、预后情况

核黄疸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轻度病例经过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智力障碍、听力损失、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总结:核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由胆红素堆积引起。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是关键。家长应重视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护理和治疗。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