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是什么意思】体外循环,又称“体外循环术”或“心肺转流术”,是一种在心脏手术中常用的医疗技术。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由人工设备(如心肺机)替代心脏和肺部的功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交换,从而为外科医生提供一个无血、静止的心脏环境进行手术操作。
一、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项目 | 内容 |
原理 | 将患者血液从体内引出,经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泵送,再输回体内 |
目的 | 为心脏手术提供稳定、无血的操作环境 |
应用领域 | 心脏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等) |
二、体外循环的过程
步骤 | 说明 |
1. 插管 | 在患者的大血管(如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入导管 |
2. 启动机器 | 通过心肺机开始循环,血液经过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 |
3. 停止心脏 | 心脏被暂时停止跳动,便于手术操作 |
4. 手术操作 | 外科医生在无血环境下完成心脏修复或替换手术 |
5. 恢复循环 | 手术完成后,逐渐将患者血液重新导入体内,恢复自主循环 |
三、体外循环的优缺点
优点 | 缺点 |
提供稳定的手术环境 | 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
便于精细操作 | 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团队 |
适用于复杂心脏手术 |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
降低心脏负担 | 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
四、体外循环的适应症
- 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
- 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 心脏肿瘤切除
- 心脏移植手术
五、体外循环的风险与并发症
风险类型 | 说明 |
神经系统损伤 | 如脑缺氧、认知功能下降 |
凝血障碍 | 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增加 |
肾功能损害 | 术后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 |
感染 | 术后感染率较高 |
心律失常 | 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
总结
体外循环是一项高风险但非常重要的心脏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脏手术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其安全性和成功率已大幅提升。对于需要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是实现成功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