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严选问答 >

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盛瑞玲684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特征是循环功能障碍和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从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及时准确地诊断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休克的确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资料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标准:

1. 存在明确或高度怀疑的感染源:如肺炎、腹膜炎、泌尿系感染等。

2. 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

- 心跳加速(心率>90次/分钟);

-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2mmHg;

- 体温异常(体温>38°C 或 <36°C);

- 血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2×10^9/L)或减少(<4×10^9/L),或者未成熟粒细胞比例增加。

3. 低血压状态: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值下降超过40mmHg,且经过液体复苏后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水平。

4. 器官功能受损迹象:包括但不限于少尿、意识改变、皮肤花斑样改变等。

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应遵循早期干预、积极支持、针对性抗感染的原则进行。

1. 快速识别与初始处理

一旦怀疑感染性休克,应立即启动紧急救治流程。首先确保气道通畅,并给予氧气支持;同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快速输液扩容。在初步评估的同时,尽快采集血液样本送检以明确感染类型及药敏情况。

2. 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核心环节之一。通常采用晶体液作为首选补充剂,在最初的半小时内输入至少30ml/kg体重的液体量。如果患者对液体无明显反应,则需进一步考虑使用胶体液或其他强心药物辅助提升血压。

3. 抗菌治疗

尽早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源。根据可能感染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组合,并结合后续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未获得确切病原学证据前不要轻易停用任何一种已使用的抗生素。

4. 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

当单纯依靠液体复苏无法纠正低血压时,可适当应用血管加压素类药物来提高外周阻力,从而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但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5. 多器官功能支持

对于已经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者来说,除了上述基本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其他方面的支持治疗,比如机械通气管理、肾脏替代疗法等。

总之,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其诊疗过程充满挑战性。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以及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难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