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名词解释】药物半衰期(Half-life of a drug)是药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药物在体内浓度降低至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临床用药、剂量调整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半衰期的长短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的药物需要频繁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而长半衰期的药物则可能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了解药物的半衰期有助于优化用药方案,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药物半衰期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
单位 | 通常以小时(h)或天(d)表示。 |
影响因素 | 肝肾功能、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状态等。 |
作用 | 用于确定给药频率、评估药物蓄积风险、判断药物是否需要长期使用。 |
分类 | 一室模型半衰期、二室模型半衰期等。 |
常见药物举例 | 地西泮(约20-100小时)、利多卡因(约1.5-2小时)、吗啡(约2-4小时)。 |
临床意义 | 帮助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药物中毒或疗效不足。 |
药物半衰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药物的半衰期来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对于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关注药物半衰期的变化,防止药物在体内过度蓄积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