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而导致的疾病。血小板在人体中主要负责止血和凝血功能,当其数量不足时,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该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免疫系统异常、药物反应、感染、骨髓疾病等。
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血小板减少症 |
英文名称 | Thrombocytopenia |
定义 | 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150×10⁹/L) |
常见症状 | 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等 |
常见病因 | 免疫性破坏、药物影响、感染、骨髓抑制、遗传因素等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测等 |
治疗方式 | 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剂、输注血小板、避免诱因等 |
常见类型及特点
类型 | 病因 | 特点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 | 多见于儿童和成人,常见于女性 |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 某些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 | 停药后多可恢复 |
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 | 常伴随发热或其他感染症状 |
骨髓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需结合骨髓检查确诊 |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 母体抗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 多为暂时性,出生后逐渐恢复 |
诊断与治疗建议
诊断步骤:
1. 血常规检查确认血小板数值;
2. 评估是否有出血表现;
3. 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以排除其他血液疾病;
4. 检查是否为药物或感染所致。
治疗原则:
- 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 若血小板过低或有明显出血风险,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控制免疫性破坏;
- 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 定期随访,监测血小板变化。
日常注意事项
-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
- 注意口腔卫生,减少牙龈出血风险;
- 饮食均衡,增强免疫力;
- 如需用药,应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
-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常见,但多数情况下经过合理治疗和管理是可以控制的。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