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定义及病因学分类】休克是一种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和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问题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或血管张力异常,进而引起重要器官供氧不足,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休克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休克可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 | 定义 | 常见病因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因体液丢失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 失血、脱水、烧伤、严重腹泻等 |
心源性休克 | 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 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等 |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 由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 | 败血症、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等 |
过敏性休克 | 免疫系统对过敏原过度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 | 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反应 |
神经源性休克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交感神经抑制和血管扩张 | 高位脊髓损伤、严重脑外伤等 |
分布性休克 | 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 | 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
在临床实践中,休克的诊断不仅依赖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还需结合患者的意识状态、尿量、皮肤温度、乳酸水平等综合判断。治疗原则包括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原发病因、维持器官功能以及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总之,休克的病因复杂多样,早期识别和针对性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