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介绍】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引发全身性感染的一种严重疾病。该病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或免疫力较低的新生儿中。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出生后72小时内发病)和晚发型(出生72小时后发病)。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因素类型 | 具体内容 |
母体因素 | 母亲在孕期有感染(如尿路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 |
分娩因素 | 剖宫产、产程过长、脐带异常等 |
新生儿因素 | 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时Apgar评分低、免疫功能低下等 |
环境因素 | 医院内感染、护理不当、使用污染器械等 |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症状包括: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一般表现 | 发热或体温不稳定、嗜睡、反应差、拒食 |
呼吸系统 |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 |
循环系统 | 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下降、皮肤苍白或发花 |
消化系统 | 呕吐、腹胀、腹泻、肝脾肿大 |
神经系统 | 抽搐、肌张力异常、惊厥 |
四、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 |
血培养 | 确定病原体,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
尿液检查 | 可发现尿路感染 |
影像学检查 | 如胸部X光、颅脑B超等,用于评估并发症 |
其他检查 | 如脑脊液检查、炎症指标检测等 |
五、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说明 |
抗生素治疗 |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经验性用药需广谱 |
支持治疗 | 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维持体温等 |
对症处理 | 如抗惊厥、改善呼吸、纠正贫血等 |
监测与评估 | 定期复查血象、炎症指标及病情变化 |
六、预防措施
预防方式 | 说明 |
孕期保健 | 加强孕期检查,预防母体感染 |
分娩管理 | 控制产程、避免胎膜早破、规范助产操作 |
新生儿护理 | 保持环境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护理 |
疫苗接种 | 如母亲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
七、预后与转归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后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患儿的基础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但部分患儿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慢性肺疾病等。因此,加强新生儿监护和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总结: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高危且进展迅速的感染性疾病,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孕期管理、规范分娩流程、提高临床识别能力及合理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新生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