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感染定义】术后切口感染是指在手术后,患者切口部位发生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反应。它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定义术后切口感染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后切口感染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感染控制指南,术后切口感染通常被分为以下三类:
感染类型 | 定义 |
浅表切口感染 | 感染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表现为红肿、疼痛、渗液或脓性分泌物,无深部组织受累。 |
深部切口感染 | 感染涉及筋膜层或肌肉层,常伴有发热、局部压痛、脓液积聚或伤口裂开等表现。 |
器官/腔隙感染 | 感染发生在手术涉及的器官或体腔内,如腹腔、胸腔或盆腔,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和影像学异常。 |
二、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
1. 术前因素:患者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吸烟等。
2. 术中因素:手术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规范、止血不彻底、异物残留等。
3. 术后因素:切口护理不当、引流不畅、过早拆线、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
三、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局部红肿热痛 | 切口周围出现红肿、发热、触痛等症状。 |
渗液或脓性分泌物 | 切口有液体渗出,可能为黄色或绿色脓液。 |
发热 | 患者可能出现体温升高,提示全身感染。 |
肿胀或伤口裂开 | 感染严重时,切口可能肿胀或部分裂开。 |
四、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视诊、触诊和询问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3. 微生物培养:从切口分泌物中分离出致病菌,明确感染类型。
五、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 术前准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控制基础疾病。
- 术中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 术后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感染迹象。
-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清创或再次手术。
六、总结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定义涵盖浅表、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三种类型。正确识别和处理术后切口感染,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率、减少并发症风险。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