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胆管炎】急性胆管炎是一种由胆管感染引起的急症,主要表现为胆道系统的炎症和功能障碍。常见于胆道梗阻的情况下,如胆结石、肿瘤或寄生虫等导致胆汁排出受阻,细菌进入胆管后引发感染。该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肝脓肿甚至休克。
急性胆管炎是由于胆管内胆汁流动受阻,导致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炎症。其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发热、黄疸(即皮肤和眼睛发黄),以及寒战。病情进展快,常需紧急处理。诊断通常依赖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治疗以抗生素和解除胆道梗阻为主。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表格:急性胆管炎关键信息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胆管因梗阻导致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 |
病因 | 胆结石、胆道肿瘤、寄生虫、胆道狭窄等 |
常见症状 | 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寒战、恶心呕吐 |
典型三联征 | 腹痛、发热、黄疸(Charcot三联征) |
严重表现 | 压力性黄疸、意识障碍、休克(Reynolds五联征) |
诊断方法 | 超声、CT、MRI、血液检查(白细胞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
治疗方法 | 抗生素、胆道引流(内镜或手术)、解除梗阻 |
并发症 | 肝脓肿、败血症、多器官衰竭 |
预后 | 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延误可能导致死亡 |
预防措施 | 控制胆道疾病、保持健康饮食、定期体检 |
如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