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的作用与用量是多少】葶苈子是传统中药材之一,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在中医中,葶苈子性辛、苦,微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饮咳喘、水肿、胸胁胀满等症状。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葶苈子的作用和用量,以下从功能、适应症及常用剂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作用总结
1. 泻肺平喘:葶苈子能有效缓解因痰浊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症状。
2. 利水消肿: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适用于肺源性水肿。
3. 祛痰止咳:有助于清除肺内积痰,改善呼吸不畅的情况。
4. 抗炎抗菌: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作用。
二、适应症
适应症 | 简要说明 |
痰饮咳喘 | 肺部积液、咳嗽伴有痰多 |
水肿 | 尤其是由于肺气不宣导致的水肿 |
胸胁胀满 | 肺气壅塞引起的胸部不适 |
咳嗽气促 | 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
三、常用用量
用法 | 用量(每日) | 备注 |
煎服 | 3~9克 | 需后下或包煎,避免久煎 |
研末冲服 | 1~3克 | 适合急症或需快速起效的情况 |
外用 | 适量 | 可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 |
> 注意:葶苈子药性峻烈,不宜长期服用,且脾胃虚寒者慎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四、总结
葶苈子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肺部疾病相关的咳喘、水肿等问题。其用量需根据病情和体质灵活掌握,一般为3~9克煎服,或1~3克研末冲服。虽然效果显著,但因其药性较强,使用时应谨慎,避免自行滥用。
如需使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