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百度百科】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或其他病原体进入血液并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它不仅影响局部感染部位,还会对多个器官系统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败血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重症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败血症概述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液循环,并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综合征。 |
病因 | 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儿童、术后患者、慢性病患者等。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发病机制 | 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至全身,触发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最终引发器官功能障碍。 |
临床表现 | 发热或低温、心率增快、呼吸急促、意识改变、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
诊断标准 | 根据《2016年国际脓毒症与败血症治疗指南》,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
治疗方法 | 包括抗感染治疗、支持治疗(如补液、升压药)、器官功能支持等。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 |
预防措施 | 加强个人卫生、控制感染源、提高免疫力、规范使用抗生素等。 |
二、败血症的分类
类型 | 说明 |
脓毒症(Sepsis) | 指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
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 | 在脓毒症基础上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 |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 脓毒症合并持续性低血压,即使补液后仍无法纠正,常伴有组织灌注不足。 |
三、败血症的危害
- 高死亡率:尤其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可达30%-50%。
- 医疗负担重:需要长期住院、使用昂贵药物及先进设备。
- 后遗症多: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器官功能不全或认知障碍。
四、总结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感染源及病原体种类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有效预防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败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备注:本文内容基于“败血症百度百科”信息整理,旨在提供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具体诊疗请以专业医生指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