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机体对维生素D的利用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影响骨骼正常矿化的一种营养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多发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是全球范围内较为常见的儿童营养性疾病之一。
该病的主要病因包括日照不足、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过快、肠道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骼畸形、肌肉无力、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典型的“O”型腿、“X”型腿、肋骨串珠、颅骨软化等症状。
治疗以补充维生素D为主,同时注意合理膳食和适当晒太阳。预防方面应注重孕期及婴儿期的维生素D补充,避免长期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病因 | 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吸收不良、生长发育快等 |
好发人群 | 婴幼儿(尤其3岁以下) |
主要症状 | 骨骼畸形(如“O”型腿、“X”型腿)、肋骨串珠、颅骨软化、肌肉无力、神经兴奋性增高 |
诊断方法 |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X线检查、临床表现评估 |
治疗原则 | 补充维生素D、改善营养、增加日晒 |
预防措施 | 孕妇及婴儿期补充维生素D、合理膳食、适当户外活动 |
并发症 | 骨折风险增加、生长发育迟缓、牙齿发育异常 |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营养与健康状况,必要时应咨询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