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医学上称为“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大量出血,并通过口腔呕出的现象。这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症状,可能预示着多种潜在的严重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临床上,呕血最常见于以下几种疾病:
1.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受到胃酸侵蚀后形成的损伤。当溃疡穿透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柏油样便)。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的诱因。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这种情况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食管或胃底的静脉扩张、曲张,一旦破裂,出血量大且危险性极高,常需紧急处理。
3. 胃癌
胃部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侵蚀血管,导致出血。呕血可能是胃癌的早期表现之一,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4. 急性胃炎
由酒精、药物、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也可能导致出血。这种出血通常为少量,但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加重病情。
5. 胆道疾病
如胆囊炎、胆管结石等,虽然不直接引起呕血,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胆道出血,尤其是胆道与胃肠道相连的情况下。
6. 其他少见原因
包括胃部血管畸形、胃部肿瘤、胃部外伤等,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也不能忽视。
如何识别呕血?
呕血通常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鲜红色血液或咖啡渣样的黑色物质。同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休克。
就医建议
一旦出现呕血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胃镜检查、血液化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病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止血、输血、手术等。
总之,呕血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严重疾病。了解其常见病因,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从而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