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简称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它通常发生在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中毒等情况下,是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
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受损,导致大量液体渗入肺泡,使肺组织水肿,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患者常出现呼吸急促、发绀、低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尽管ARDS的病因多样,但其病理特征具有相似性:肺部广泛性炎症反应、肺泡内充满液体、肺顺应性降低。这种病理变化使得肺部难以正常进行氧气交换,进而导致全身缺氧,威胁生命安全。
目前,ARDS的治疗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包括机械通气、维持足够的氧合、控制原发病因以及预防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对ARDS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虽然ARDS病情凶险,但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重症肺炎、脓毒症患者,应密切监测呼吸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需要高度警惕和科学应对。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治疗手段,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也为临床救治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