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血液系统疾病。该病多发于儿童、孕妇及育龄女性等群体,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其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
在诊断过程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等)进行综合判断。治疗以补铁为主,同时需注意改善饮食结构和纠正潜在的病因。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膳食、定期体检、关注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定义 | 因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 |
常见人群 | 儿童、孕妇、育龄女性、素食者、慢性失血患者 |
病因 | 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生长发育快 |
症状 | 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低血红蛋白、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 |
治疗原则 | 补充铁剂、改善饮食、治疗原发病 |
常用药物 | 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 |
注意事项 | 避免与茶、咖啡同服;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刺激;定期复查血象 |
预防措施 |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定期体检、关注高风险人群 |
三、结语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康复。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监测,以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