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又称核上性面瘫,是一种由于大脑皮层或脑干中控制面部运动的神经通路受损所引起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不涉及面神经本身,而是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脑卒中、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一、中枢性面瘫概述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中枢性面瘫 |
英文名称 | Central Facial Palsy |
病因 | 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
病理机制 | 大脑皮层或脑干中的运动神经通路受损,影响面部肌肉控制 |
症状表现 | 面部一侧肌肉无力,但眼睑闭合正常,额纹存在 |
诊断方法 | 神经系统检查、头颅MRI、CT等影像学检查 |
治疗原则 | 针对原发病治疗,辅以康复训练 |
预后情况 | 一般较好,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
二、临床特点
1. 症状特征
- 面部肌肉无力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不能鼓腮、吹气等动作。
-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患者仍能闭眼,额部皱纹尚存。
- 通常为单侧受累,无耳后疼痛或听觉过敏等表现。
2. 鉴别诊断
- 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面瘫,常伴耳后疼痛、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
- 脑干病变:可能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等。
3. 影像学表现
- 头颅MRI可发现脑部病灶,如脑梗死、肿瘤等。
- CT在急性期可能显示低密度影,提示脑缺血。
三、治疗方法
治疗方式 | 说明 |
原发病治疗 | 如脑梗死需溶栓或抗凝;肿瘤需手术或放化疗 |
康复训练 | 包括面部肌肉锻炼、电刺激等 |
对症支持 | 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 |
四、预后与注意事项
- 预后:多数患者在原发病控制后,面瘫症状可逐渐改善。
- 注意事项:
- 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
-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结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其症状与周围性面瘫有明显区别。早期识别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关键。通过综合评估和个体化管理,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