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新生儿怎么治疗】一、
鹅口疮,医学上称为“口腔念珠菌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该病多发生在出生后1-2周内,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婴儿更容易患病。
症状主要包括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类似奶渍,但不易擦除,可能伴有轻微发热、拒食、烦躁等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进食和营养吸收,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治疗鹅口疮应以局部抗真菌药物为主,如制霉菌素悬液,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此外,母亲在哺乳期间也应注意乳头清洁,防止再次感染。
二、表格:鹅口疮新生儿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常见于新生儿。 |
常见症状 | 口腔内出现白色斑块、不易擦除;可能伴有发热、拒食、烦躁等。 |
常见原因 | 母亲阴道内有念珠菌感染、婴儿免疫力低、使用抗生素、乳头不洁等。 |
治疗方法 | 1. 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悬液(每次滴入患处,每日3-4次) 2. 保持口腔清洁,用温水擦拭口腔 3. 哺乳前清洗乳头,必要时母亲也可使用抗真菌药膏 |
用药建议 |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滥用抗生素。 |
护理要点 | 1.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2. 哺乳前后清洁乳头 3. 定期观察病情变化 |
预防措施 | 1. 母亲孕期注意个人卫生 2. 婴儿避免接触感染者 3. 使用干净的奶瓶和奶嘴 |
何时就医 | 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出现高热、拒食严重、精神状态差,应及时就医。 |
三、温馨提示
鹅口疮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大多数患儿都能很快康复。家长在日常护理中应加强观察,保持环境清洁,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有助于加快恢复,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