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心内膜炎(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简称SBE)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脏瓣膜炎症性疾病,通常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与急性心内膜炎相比,其症状更为隐匿,但同样具有较高的危害性。该病多见于已有心脏结构异常的人群,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患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亚急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通常通过血液进入心脏,附着在受损的心脏瓣膜或心内膜上,形成赘生物(即由细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的团块)。随着赘生物的增大,可能会导致瓣膜功能障碍,甚至引发栓塞事件。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细菌进入血液:常见途径包括牙科手术、泌尿道操作、皮肤感染等。
2. 细菌附着于心脏瓣膜:当心脏瓣膜存在损伤或异常时,细菌更容易附着并繁殖。
3. 形成赘生物:细菌与血小板、纤维蛋白结合,逐渐形成赘生物。
4. 引发炎症反应:赘生物可导致局部炎症、瓣膜破坏,甚至影响心脏功能。
二、临床表现
亚急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 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盗汗等。
- 心脏症状: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
- 栓塞现象:赘生物脱落可能造成脑、肺、肾等部位的栓塞,表现为偏瘫、咯血、腰痛等。
- 皮肤表现:如Osler结节(手指或脚趾出现红紫色疼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或脚底无痛性红斑)等。
三、诊断方法
诊断亚急性心内膜炎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法:
1. 血液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明确病原菌种类。
2.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心脏瓣膜是否有赘生物或结构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可能提示感染。
4. 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并坚持长期用药(通常为4~6周以上),以彻底清除病原体。对于严重瓣膜损害或反复栓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修复或置换。
五、预防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者等,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并在进行相关医疗操作前遵医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亚急性心内膜炎虽然起病缓慢,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有相关症状或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