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原文用法用量是什么】真武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所致的病症。其药味组成和用法用量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了解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真武汤原文出处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如下:
> “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若脉沉迟,里虚也,宜真武汤。”
不过,更完整的描述见于《伤寒论》中关于“少阴病”及“水气”的部分,尤其在治疗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时常用此方。
二、真武汤组成与用法用量(根据《伤寒论》原文)
药物名称 | 原文用量(汉代度量) | 现代换算(约) | 功效 |
茯苓 | 三两 | 9克 | 利水渗湿 |
芍药 | 三两 | 9克 | 养血柔肝 |
生姜 | 三两 | 9克 | 温中散寒 |
白术 | 三两 | 9克 | 健脾燥湿 |
附子 | 一枚(炮) | 6克 | 温阳化气 |
> 注:古代“两”为汉代重量单位,1两≈13.5克,故三两≈40.5克,但现代临床多按比例折减使用,一般为原方的1/3至1/2。
三、真武汤的煎服方法
根据《伤寒论》原文,真武汤的煎服方法如下:
- 将上述五味药加水八升(约合1.6升),先煮附子,去滓后,再加入其余四味药同煎。
- 煎至药液浓缩至三升(约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四、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常见用量调整
在现代中医实践中,真武汤的用量常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进行适当调整,一般如下:
药物名称 | 常规用量(克) | 备注 |
茯苓 | 10~15克 | 可增至30克 |
芍药 | 10~15克 | 气虚者可减 |
生姜 | 3~6克 | 阴虚者慎用 |
白术 | 10~15克 | 湿重者可增 |
附子 | 3~6克 | 需先煎30分钟以上 |
> 注意:附子有毒,必须炮制后使用,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五、总结
真武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症候,如水肿、畏寒、四肢不温等。其原文中的用法用量较为明确,但在现代临床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使用时应注重个体差异,尤其对附子这类毒性药物需谨慎处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