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介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简称CHP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婴儿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出口处的幽门肌肉异常增厚,导致食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引起呕吐、体重不增等症状。该病多发于新生儿期,尤其是男婴,通常在出生后2-8周内发病。
一、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
英文名 | 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CHPS) |
发病年龄 | 新生儿期,常见于出生后2-8周 |
好发人群 | 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 |
病因 | 幽门肌层异常增生,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
症状 | 喂养困难、喷射性呕吐、体重不增、脱水等 |
诊断方法 | 超声检查、X线、体检(可触及“橄榄样”肿块) |
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幽门成形术) |
预后 | 多数预后良好,术后恢复快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有关。幽门部位的平滑肌过度增生,导致胃内容物难以通过,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部分病例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
三、临床表现
患儿常表现为:
- 反复呕吐:特别是进食后不久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中不含胆汁。
- 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由于摄入不足,体重不增甚至下降。
- 腹部胀气:部分患儿腹部膨隆,触诊时可触及“橄榄样”肿块。
- 脱水征象: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
四、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幽门部位的肿块。
2. 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可清晰显示幽门肌层厚度及管腔狭窄情况。
3. X线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可见幽门部狭窄,形成“双泡征”。
4. 血液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五、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称为“幽门成形术”,通过切开增厚的幽门肌层,使胃内容物能正常通过。
2. 术前准备: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确保患儿状态稳定后再进行手术。
3. 术后护理: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观察是否再次出现呕吐等并发症。
六、预后与随访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治疗后恢复良好,术后一般无需长期用药。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复查,确保生长发育正常。若术后仍有呕吐或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复诊。
七、预防建议
目前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但以下几点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
- 定期进行新生儿体检,注意喂养情况。
- 如发现宝宝频繁呕吐、体重不增,应及时就医。
- 对有家族史的婴儿,应加强监测。
总结: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婴儿胃肠道疾病,虽病情急重,但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家长应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