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简称TT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微血管内形成血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疾病虽然不常见,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TTP的发生通常与一种名为“ADAMTS13”的酶活性缺乏有关。ADAMTS13是一种负责切割大分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蛋白酶。当这种酶的功能受损时,vWF会在血液中积累,导致血小板在微小血管中异常聚集,形成血栓。
此外,某些情况下,如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妊娠等,也可能诱发TTP的发生。少数患者可能有遗传因素,导致ADAMTS13酶的表达不足。
二、典型临床表现
TTP的典型症状被称为“五联征”,包括:
1.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甚至出血。
2.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破坏,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偏瘫等。
4.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5. 肾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水肿等症状。
不过,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同时出现这五种症状,因此临床诊断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综合判断。
三、诊断方法
确诊TTP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发现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碎片。
-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提示红细胞破坏。
-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表明骨髓正在加速生成红细胞。
- ADAMTS13活性检测:是目前最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
四、治疗方法
TTP的治疗以血浆置换为主,即通过将患者的血浆替换为健康供体的血浆,从而补充缺失的ADAMTS13酶并清除有害的抗体。对于病情严重或对血浆置换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
五、预后与复发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适当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但约有20%-30%的患者可能会经历复发。因此,长期随访和监测非常重要。对于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建议进行家族筛查和基因检测。
六、结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然少见,但其病情发展迅速、危害极大。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促进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