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具有特殊病理特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它不属于常见的乳腺感染或肿瘤,而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反应。由于其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乳腺癌有相似之处,因此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免疫异常: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提示免疫系统异常可能是诱因之一。
2. 激素变化:部分患者在哺乳期或产后发病,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有关。
3. 感染因素:虽然并非由细菌直接引起,但某些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肉芽肿反应。
4.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哺乳期或产后女性。常见症状包括:
- 乳房肿块:通常是单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能伴有压痛。
- 皮肤改变:部分患者出现红肿、皮肤增厚或橘皮样改变。
-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血性或浆液性乳头溢液。
- 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等,但不如急性乳腺炎明显。
三、诊断方法
由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确诊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
1. 影像学检查:
- 乳腺超声:可发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等特征。
-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能显示肿块或钙化灶。
- MRI:有助于进一步评估病变范围。
2. 病理检查:
- 细针穿刺活检(FNA):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肉芽肿性改变。
- 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见典型的肉芽肿结构及干酪样坏死。
四、治疗方式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处理,主要包括:
1.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 抗生素:若合并感染,需使用广谱抗生素。
- 免疫抑制剂:对于反复发作或对激素不敏感者,可考虑使用。
2. 手术治疗:
- 对于较大肿块或疑似恶性病变者,可能需要行肿块切除术或乳腺部分切除术。
3. 中医辅助治疗:
- 部分患者采用中药调理,以改善体质、缓解症状。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该病有复发倾向,需定期随访。此外,由于其与乳腺癌症状相似,患者应避免自行判断,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检查。
六、总结
肉芽肿性乳腺炎虽非恶性肿瘤,但因其特殊的病理特征和复杂的临床表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挑战。了解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早期识别率,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如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